黎雄才 官方网站

http://lixiongcai.zxart.cn/

黎雄才

黎雄才

粉丝:78841

作品总数: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黎雄才(1910~2002),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三十年代...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黎雄才不只属于岭南画派”

    8月12日,《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岭南画派纪念馆筹备3年之久,此次移师北京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动用了三个展厅,以400余件代表作和大量的史料,详实地勾勒了这位广东已逝山水巨匠的艺术人生。该展览已纳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支持的,旨在重点收藏在20世纪美术活动和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作品的“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与捐赠奖励专项计划”。

    重回上世纪30至50年代,中国文艺思潮风云变幻,黎雄才等人游刃有余地率先在全国画家中,在写生中实现了传统国画与现实生活和精神的融合。在20世纪中国传统山水变革的百年课题上,对比后来卓有贡献的傅抱石、李可染等人,岭南画派画家似乎又显示出“超前性”。这些被历史尘烟覆盖的“盲点”,在这次展览中慢慢浮出水面。借助这个展览,黎雄才为人熟知的“黎家山水”之外,有了更多引人关注的细节。全国最知名的美术评论家薛永年、邵大箴、郎绍君、刘曦林等悉数到场观看展览、展开研讨,提出对黎雄才“重新认识”的全新观点。

    “不仅只把黎雄才看做是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他更是20世纪全国的大艺术家。应该从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黎雄才。”著名艺术评论家刘曦林说。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该如何记录黎雄才毕生长达70年的艺术求索?如何重新评价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主张?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艺术贡献:

    与李可染写生各有千秋

    前不久,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向日本观众介绍黎雄才的代表作《武汉防汛图卷》,他打了一个比喻,《武汉防汛图卷》与日本观众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武汉防汛图卷》中,浓缩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到今天中国画表现新的社会内容、新的民风民情的新的艺术创造。”

    长达28米的《武汉防汛图卷》,是1954年夏任职武汉中南美专的黎雄才投身长江洪灾防汛抢险工程前线时,一边参加抢险,一边奔走写生,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历时一年有多创制而成。作品运用了山水画长卷形式,场面恢弘,内容繁复,绵延数百里的抗洪防汛叙事一段段铺陈推移,一问世即备受瞩目,更是赢得了“抗洪史诗”之誉。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从春睡画院到留学日本到40年代的西南西北,再到《武汉防汛图卷》的写生稿,印证了黎雄才在观念和方法上,是如何在一步步延续、丰富与深化了“写生”的内涵。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李可染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山水画写生实践被记载下浓浓一笔,他被誉为是完成20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的代表性大家。相比之下,黎雄才的写生实践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风的改革,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南京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西安画派写生的主张对中国画的推进,但应该说,岭南画派的写生更走在前面。”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说。

    著名评论家郎绍君则指出,《武汉防汛图卷》是史诗性的,直到今天看来也仍然是新中国新山水画的巨制。“上世纪50年代李可染开启写生变革山水画这一课题的时候,黎雄才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创作。完全可以和李可染先生的写生媲美,各有千秋,黎先生写生可以说是传统味道更浓,从笔墨要求上更完美。”

    更新认知:

    黎雄才不只是地域画家

    “以往对岭南画派的大家关山月、黎雄才比较熟悉,但真正看到的作品却不多,尤其是黎雄才先生的作品。”邵大箴说。对比关山月,黎雄才在全国美术知名度并不够高,许多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岭南画派画家”这一概念上。他,对于公众而言变成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艺术家。

    为了让全国美术界重新认识这位已逝岭南艺术巨匠,岭南画派纪念馆用近3年时间筹备了这次展览。策展人李劲堃、林淑然等人带领学术团队,从黎雄才生前留下的4000余件作品中选1400件入画册,再选400件入展览,再把黎老的作品分类、排序、增进资料附录和论文,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史料库,全面呈现了黎雄才艺术成长的历程、全面的学养、对中国画的多样贡献。

    李劲堃告诉记者,展览背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体现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魄力和担当精神,破天荒组建了省美协、广州美院和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学术团队,敢于花费3年时间,向全国美术界推出了这一广东艺术家的重要个案。

    “展览的学术含量如此之高,是今天美术界对黎雄才再学习、再认识、再研究的一个新契机。”范迪安说。而几乎所有到场的评论家都有一个共识,不能仅仅用“岭南画派画家”来界定黎雄才。

    作为黎雄才的学生,已80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陈金章回忆说,无论是关山月还是黎雄才,生前在课堂上从未向学生传达过“岭南画派”这一概念。

    邵大箴说,这个展览中呈现了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黎雄才和关山月和他们的老师‘二高一陈’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区别。黎雄才有一个很重要的主张,他认为画派不要太强调它的地域观念、地域技巧。”邵大箴说,岭南画派从来不是只继承岭南的东西,岭南画派的画家从来都是眼界开阔,吸收四面八方的东西。“黎雄才的画有气势、有气派,他不只代表岭南画派,而是20世纪一位有全国影响的艺术大家。”

    引发讨论:

    折衷中西不是“不三不四”

    黎雄才展览的背后,让京城艺术评论家感兴趣的是,该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岭南画派当年的艺术主张?

    “岭南画派广为人知的是‘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主张,但长期在外界看来,这个画派被称为‘折衷派’,有一种不三不四的感觉,这显然是一个误解。”邵大箴说,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艺术观念,是20世纪中西艺术融合大思潮的一部分,这个大思潮对中国画的推进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岭南画派在这个方面显示出了它的鲜明特征,它是折衷中西,实际是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来学习西洋的技巧和日本的绘画技巧,绝没有抛弃传统。”

    郎绍君则提出,在岭南画派的第一代、第二代所有的画家当中,黎雄才的传统基础比老师高剑父、同辈人都似乎要更好,他早年临摹过大量的宋元古画,这是他后来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他的艺术实践始终带有日本绘画的影响,但黎雄才的中国传统艺术根基很深,他的画到晚年越来越向传统靠近,而且把西画的经验融进到中国画的传统里,特色鲜明。”

    “他和他老师高剑父相比,我认为是青出于蓝。”艺术评论家刘曦林说,高剑父强调写生,他主要受竹内西凤的影响,但他艺术中的写实观念性很强,经常直接用于表现革命思想。“黎雄才的写生创作,包括《武汉防汛图卷》、《潇湘夜雨图》等一批作品非常自然,是真正有现代生活的气息。”

    “中西融合大思潮是20世纪中国画发展过程里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绘画的成就、得失、成败都和中西融合的思潮有关系,过分强调西画的影响或者过分强调保持中国文人画传统,都会给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邵大箴说,长期以来艺术评论界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岭南画派接受外国的观念大于传统的研究,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误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薛永年认为,黎雄才对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在改革洪流里把传统的中国画力图变成现代中国画。“他是高剑父的新宋元绘画主张最有成就者之一,不仅宋元绘画,对明代绘画尤其浙派比如吴伟、张路这些画家也钻研很深很透,他是站在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两座高峰上,将这些艺术养分与现实生活结合,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专家观点

    薛永年(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他实现了高剑父的主张

    每一个时代的画家都有历史赋予他的课题,黎雄才在他的历史时期是完成得非常出色的,《武汉防汛图卷》这样的作品在1950年代出现,28米长,远远超过了《清明上河图》,叙事性的结构、万众一心的精神、人物群体丰富的战天斗地的情态,描写现实题材,而在笔墨和构图上又那么讲究,这方面确实发展了高剑父的艺术主张,中国画勇敢面对现实,不回避电线杆子等现实生活的景物,用中国笔墨表现出来,这方面黎雄才做得非常好。

    邵大箴(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他是有气派的艺术大家

    黎雄才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们的影响在岭南当代画家中依然很明显。我认为,这是岭南画风的继续,也是在开阔胸怀、接受四面八方的营养产生了后岭南画风或者说新岭南画风,我觉得黎雄才先生说画风不要太强调地域的继承和画派的继承,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觉得黎雄才先生确实是一位艺术大家,他的画有气势、有气派,是20世纪到21世纪一位重要的艺术大家。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他富有时代的文化理想

    我认为,20世纪的艺术大家普遍具备一种博物观,也就是说他们有种非常远大的志向、高远的志向,他们经历过了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弱小贫穷走向强大的沧桑剧变,他们又在一个新时代的艺术精神的感召下要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他们远比过去时代的画家要更广阔地接触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现实,因此无形中形成了他们胸中一种博物观,就是要把他们看到的更多内容、更多社会的现实能够融入进去。这点似乎在黎雄才先生几十年创作中体现得特别充分,当然了,其他艺术家关山月、李可染都有这种特点,但是黎雄才的这次展览似乎透露出这么一个更加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文化理想上有非常深刻的时代印记。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新中国画长卷的成功者

    在新中国画长卷表现当代生活的画家不少,但是画得最好、成就最突出的在我印象里应该是黎雄才。在黎雄才那一代,许多老画家也都参与了画新风景、画建设景象,但是很多老画家在风格上、在画法上转不过来,所以就出现一种旧瓶新酒的现象,但是黎雄才先生不是,他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这样的探索,他对新的题材、新的思想、新的表现能够跟进,所以他的《武汉防汛图卷》以及上世纪60年代已经丢失的《万里漓江图卷》非常成功和娴熟。到晚年,他的《万松图卷》和《珠江长卷》又达到了一个完全新的高度,他的笔墨、绘画具有一种超世俗的诗性,这两个图卷我觉得是黎雄才的创作最高代表。

    刘曦林(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

    黎雄才不仅仅是广东的

    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和第一代画家重要的区别就是进一步弱化了西画的影响,回归了中国画本身的传统。通过这个展览,我们看到,黎雄才不仅仅属于岭南画派,不仅是广东的,也是全中国的大画家,属于世界文化。他从传统走来,吸收了西洋的东西,到了日本留学。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自然,走向民生,走向社会,走向自己情感的内心深处,走向笔墨的爆发,他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最典型地体现了岭南画派的精神“折衷中西、以中为本、融汇古今、以今为魂”。